嶺南陶花---第三輯
- 1-10-2013
汕頭市—陶行知研究的綠洲
5月18至20日,徐潤儉老師、羅維雄、何志峰、梁惠芳、曾憲儀、嚴淑霞六人赴汕頭市陶行知研究會、金山中學、汕頭職業技術學院、私立廣廈學校等單位參觀學習。汕頭人傑地靈,文化底蘊深厚,是陶行知研究的綠洲,陶友真心、熱心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,陣容鼎盛,老中青三結合,成績輝煌,令人驚嘆欣喜。
汕頭市陶行知研究會
響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方明老先生的號召,貝堅與汕頭市教育界前輩陳仲豪先生商議,並得到汕頭市教育界前輩黃海、楊方笙等欣然回應,於1987年成立汕頭市陶行知研究會。
貝堅、屈超平夫婦是陶先生的入門弟子,1946年育才學校學生。貝堅常常講述在育才受教育的往事,多次動情地說:陶校長的教育思想和崇高師德,以及學校師生的集體主義精神,愛國情懷,對我一生追求真理,學做真人,實實在在起了關鍵的作用。
貝堅早年參加革命,離休前是汕頭市電子局副局長,1986年離休後,着力籌建汕頭市陶研會,沒有會所,貝堅、屈超平夫婦的家就是「陶友之家」,會議室及招待所。
陳仲豪,1946年復旦大學學生,因戰事影響,復旦大學西遷重慶。陳仲豪在渝參加愛國學生運動,在重慶管家巷28號親聆陶先生演講,當時已對陶師十分景仰。貝、屈、陳全力以赴開展陶研事業。
1987年潮汕地區人們不知有陶,不懂陶,一片荒蕪,開拓者大規模在各縣市和基層學校舉辦陶行知生平事跡圖片展,舉辦講座,使二萬多師生逐漸認識陶行知的崇高精神及教育思想。二十多年來,工作紮實深入,在基層成立陶研會,開闢「行知園」,樹立行知像。進一步舉辦了幾期陶研骨幹培訓班,建立了三個陶研實驗基地:金山中學、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和私立廣廈學校。
汕頭陶研會工作四大特點:
(一) 建立基層組織,除金山中學等實驗基地外,金平區、龍湖區都建立了陶研會。
(二) 分批組織中青年陶研骨幹赴京、滬參加中陶會舉辦的培訓活動,他們回汕頭後組織學陶師陶中青年聯誼會。
(三) 市委、市政府、市教育局重視支持。市教育局還發文件《關於開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、深化我市素質教育改革的通知》,要求各區縣建立陶研會。
(四) 強調陶研工作與時俱進,要站在時代的高處,釋放生活教育的生命力。
青春溢彩的汕頭職業技術學院
汕頭職業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汕職院)是一所全日制在校學生近萬人的學校,專業設置覆蓋了師範、工科、文科,學制既有大專也有中專,成立於2000年。
師範畢業生在陶行知像前宣誓
汕職院合併前,原汕頭師範學院、汕頭幼師已於1991年先後成立了陶研會及學生陶研會,1995年建立了汕頭市第一個「師陶園」,每年師範畢業生都在陶行知像前宣誓:「為振興中華,立志獻身教育,為建設家鄉,我們決心紮根潮汕鄉土,讓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更輝煌」。十幾年來,在汕頭師範學院及汕頭幼師走出去的畢業生,近千名被評為省、市、院優秀師範生,其中有紮根山區的「十佳青年」及全國優秀教師,在教育崗位上嶄露頭角,如金力楷,到私立廣廈學校任教,從校長助理,提升為副校長,與校長、教師一起進行愛的教育,參與將燈謎引進課堂的創造性教學實踐。
師範學院是教師的搖籃,師範學院教師的師德建設尤其重要。汕頭職業技術學院(包括師範學院)青年教師,汕頭市陶研會副秘書長李婕撰文《在學陶中感悟前行》稱,陶行知先生說過「曉莊是從愛產生,沒有愛就沒有曉莊」。我們經常講師德建設,其實愛就是師德的精髓,沒有愛,師德無從談起;沒有愛,教師的工作就是冷冰冰的流水線,是愛讓我們滿懷激情投身於教育事業。是愛,讓我們感動着別人,也感動着自己。愛是幸福的傳遞,她是如此平凡和簡單;一個肯定的目光,一個會意的微笑,一句溫馨的話語,一席耐心的講解,愛就在師生的心中生根、發芽,在一屆屆的學生中流傳,濃濃的師生之情,就是這樣洋溢在校園中。
真善美並進 「教學做合一」
汕職院領導深感師陶學陶的重要性,特別強調實踐「教學做合一」,培養實用型的有創造性的人才,以「社會即學校」作指導,大膽地利用職業界的資源,走教學社會化的道路,與企業聯合辦學,把企業作為職業教師的實踐平台,既可利用職業界的精英為師資,又可利用職業界的「生利設備」,學生也可以做「生利之事」。
學院以陶行知名言「真善美並進,教學做合一」訂立為校訓,滲透到教學全過程,開展「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」課題研究,深入理解陶行知「生活教育」的精華。
通過課題活動,引導學生感受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和愛的關懷,體驗人人平等的快樂,增強自信。
每年舉辦「師陶節」與「社團節」。提高各學生社團的「自我教育,自我管理,自我服務,自我發展」的意識,活動由學生會主辦,各系、各學生社團承辦。
2004年,「師陶節」與「社團節」聯合舉辦,以「青春溢彩,愛滿天下」為主題,活動項目豐富多采:「學陶路上後來人」宣誓儀式;以陶行知金句為主的書法比賽,政治系、經濟系教育成果展,徵文比賽,「青春洋溢、愛滿天下」文藝匯演,樂隊精彩演奏,十佳歌手嘹亮歌聲,選手們自信的言談與激揚文字,把現場推向一次又一次的高潮,各系、各社團舉行了豐富多采的活動,「我藝術、我定義」插花比賽,「蝶舞今秋」風箏比賽,「愛食街」愛心義賣,幫助有困難的同學。一位農村災區的學生得到校方的助學金,並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,使這位有志青年,實現入學的理想。
師陶節與社團節十天活動,在汕職學子中生根發芽,在陶先生師魂的薰陶下,塑造美好的人生,在行知路上前進。
愛的教育.愛的詩篇-
汕頭市私立廣廈學校
陶行知先生說:「曉莊是從愛裏產生的,沒有愛就沒有曉莊」。汕頭市陶行知研究會創會會長陳仲豪老先生說:「廣廈也是從愛裏產生的,沒有愛就沒有廣廈。」
該校創辦於1999年,原名廣廈小學。當時,小學學位緊缺,外來的孩子根本進不了公立學校。第一學年招收了290名外來人口的孩子;第二年學生人數猛增至900名;第三學年,以校風優良,教育質量有保證贏得良好口碑。同時,中學學位比小學更緊缺,因此,增設初中部,易名為汕頭市私立廣廈學校。
辦學宗旨為「艱苦創業,造福社會」,高質素,低收費,讓普通家庭能夠送孩子入學。校舍是一間工廠大廈改建,比較簡陋。校領導及教師同心同德,艱苦奮鬥,許多教學設施,校園的一草一木,都由員工親手建設,體現了陶行知先生一貫主張用窮辦法辦平民教育的思想,從而萌生學陶師陶的理念。
為了貫徹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辦學,2003年成立了廣廈學校陶行知研究會,教師踴躍參加。
2005年起,校長、教師分期分批到南京曉莊、合肥、黃山、揚州、南昌各地參加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舉辦的《生活教育理論與課程改革高級研修班》,郭小燕校長感慨地說:參加研修班勝讀十年書,感悟到教育部當今提出的課程改革理念,與陶行知先生幾十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多麼合拍。從陶先生的「生活即教育」「社會即學校」「教學做合一」等教育理論中找到實施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、目標。
在廣廈,學陶師陶蔚然成風,成為每一位教師自覺的必修課,貫徹到各科課堂教學中,創造性地教,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,以「愛心教育、創造教育、藝術教育」作為辦學工程。
創造性地教,孩子們快樂地學
學校組織26位班主任老師,編寫1-6年級德育校本課程《求真》,教材選自陶行知詩歌和故事,結合各年級的認知特點,編寫具有生活氣息,人情味,兒童味,便於操作的實踐訓練課程。
我們參觀一年級校本課程《求真》公開課。孩子們整齊地坐在教室裏,老師領讀,孩子們齊聲讀:「一二三,三二一,一二三四五六七,看誰找得真知識」。然後,教師講解,提問,孩子們積極地舉起小手回答,秩序井然。又齊唱兒歌,背三字經,還唱英文歌,我們徐潤儉先生說:「孩子們英語發音準確。」嘩!真了不起!然後是分小組叠紙杯比賽,看哪個組叠得最快,最高,這是集體主義和組織能力的培養。創造性地教,孩子們快樂地學。
燈謎引入課室
燈謎教學,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探索,從組織課餘興趣班開始,2002年正式引入課室,每週一節課,小學一、二年級教授兒童謎語,三年級至初中一教授文義謎,將學生必須掌握的一些知識,滲透到燈謎中,讓學生通過有趣的猜射加以複習鞏固。通過燈謎活動,一股學習風氣在校園裏迅速形成。燈謎,提高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,特別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。幾年來積極參加燈謎活動的學生,絕大部份綜合素質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,更愛讀書了,天文地理,古今中外的知識懂得更多了。
燈謎成為廣廈學校的一大特色,得到社會各界及專家學者一致贊賞,被授予「汕頭市民間藝術特色學校」和「全國燈謎教學示範學校」。2004和2006年燈謎代表隊應邀赴新加坡參加首屆及二屆國際燈謎觀摩賽,在39支代表隊中,勇奪團體冠軍及個人前二名。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國年度燈謎總決賽中榮獲冠軍。
藝術教育也很活躍,常年培訓一支訓練有素的舞蹈隊,曾代表汕頭市赴港澳表演。
愛的詩篇
2007年12月25日舉行了《廣東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學校》授牌儀式,會上,少先隊表演舞蹈《熱愛班級,從我做起》,節目中,603班先天身患殘疾的蕭毓楷同學真情獨白:「我很幸福,在家有爸爸媽媽愛,出門有老師、同學疼,幸福就是這麼簡單。」如果沒有老師和同學的關心,他根本沒法在學校讀完六年書。15歲的蕭,身高只有60多厘米,六年前蕭毓楷到了入學年齡,但看起來還像幾個月大的嬰兒,路都走不穩,很多學校都不敢收他,是廣廈學校為他敞開了求學之門。在教室裏,他有自己「專用」的小課桌,那是學校將普通課桌鋸掉一截桌腿為他專門準備的。
上體育課(他不能參與,但他要在旁邊觀看,與同學分享體育的樂趣),上電腦室、課間上廁所、中午吃飯、無一不對行動不便的他造成困擾,幸運的是,從一年級開始,毓楷就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呵護,他身邊總有一群同學幫着他,艾笑平、劉海亮、張健、張偉杰等,輪流抱他上落三層樓,全班同學都像對小弟弟一樣愛護他。2006年六一兒童節前夕,班裏決定到澄海的千樹園玩,毓楷去不去?老師和家長都猶豫,但全班同學異口同聲說:「毓楷一定要去,我們輪流抱他去!」毓楷看到同學們為了抱他都沒有盡情地玩,感到歉疚,同學們說:「到哪裡都不能掉下你!」毓楷生活在愛的懷抱中,他也以愛回報集體,他聰穎好學,學業成績名列前茅,同學們學習上有困難,他都熱心解答輔導,是個優秀的「小先生」。同學們都喜愛他,一人一票選班長,他的票數最多。
我們參觀時,這個班已是9年(3)班(即初中三),九年如一日照顧毓楷,多麼可愛的集體!在當今功利社會是一股清流,孕育這個可愛的集體,是廣廈學校愛的教育工作者—校長、主任、教師。
走行知路的優秀教師隊伍
廣廈學校有一群熱愛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。例如:李慧璇老師。
李慧璇老師,1993年廣州師範學院畢業,陰錯陽差,當了企業白領。2000年,毅然捨棄企業高薪職位,為了圓當人民教師的夢,應聘到私立廣廈學校任教。
她到廣廈當二年(3)班班主任,及兩個班的數學老師,校長跟她談話:「這兩班學業成績比其他班低10-15分,你的擔子不輕啊!」她回答:「埋頭苦幹,力爭上游。」
對於成績差的學生,課後、假日無償給予補課,家訪,不管路途遠近,甚至多次家訪,要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,並與家長溝通,才能因材施教。她給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都一樣,不論成績優劣,聽話還是頑皮,聰明還是愚鈍,都給予像母親一樣的愛。她到南京參加中陶會舉辦的「陶行知教育思想高級研討班」,聽南京行知小學楊瑞清校長的報告,楊校長說:「要用賞識教育理念辦學。要有一顆善待每一個孩子的愛心,有一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信心,李慧璇就是這樣的一位教師。」楊校長的話說到她心坎裏了。兩年艱苦努力,她帶的兩個班,成績竟然達到高於該校所在的金園區學校的平均水平,令人嘖嘖稱奇。她獲得「汕頭市十佳青年志願者」稱號。
有人問她,為何捨優薪優差而就甘為人梯的艱苦的教師生涯,她說:「人活着就應該活出一種精神,窮點富點無所謂,生活的樂趣不僅僅在於物質生活的富有,精神生活的豐富更重要。」
廣廈學校的教育工作者,正在以陶行知先生「捧着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」作座右銘,創造愛的教育,書寫愛的詩篇。
汕頭私立廣廈學校2007年12月25日獲廣東陶行知研究會定為「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學校」